1 2 3
1 2 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学实训/ 教研成果

培养高技能人才 打造竞争力优势

发布者: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0-02-02    浏览次数:2475  


——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完善激励机制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做法

    中国南车集团戚墅堰机车车辆厂是我国铁路客货运输主型机车的重要研制基地。几年来,我们按照市场经济新形势和企业自身发展的新要求,通过构建和完善激励机制,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工厂生产经营的稳步发展,销售收入、实现利税等经济指标每年一个新台阶,连创历史新高。
一、以深化认识为先导,树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意识
    计划经济条件下,可以说我们没有高技能人才这个概念,往往把有学历、有职称的人才看作人才。这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们越来越紧迫地感到,具有高技能的工人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这些高技能的工人也是企业不可缺少的人才,从而打破了以往传统的人才观,自觉地把高技能人才作为工厂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工厂领导带头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确立起与时俱进的人才观,组织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中办、国办《大发体育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充分利用工厂广播、电视及报纸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从而在全厂上下形成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三点共识:一是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工厂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二是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战略选择,三是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工厂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认识的深化是推进工作的前提,必要的措施则是推进工作的保证。为此,我们首先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放到工厂发展的战略上来部署,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专家人才队伍建设一道纳入工厂“三高”核心人才发展战略范畴,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其次在年度经营计划中,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具体目标和实施措施;第三从责任上加以明确,明确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必须由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抓。工厂已形成由厂部统一领导,人事管理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基层单位有专人负责的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管理格局。
二、以加强培训为基础,创造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利条件
培训是激励和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有效手段。为了提高培训效果,工厂通过出台培训政策、提供培训条件、探索培训模式,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培训机制,激发员工学技术、强技能的积极性。
    第一,出台有力培训政策。在经费投入上,工厂专门制定文件,确定每年的培训费用计划,并随着企业效益的提升而不断提高。近年来,工厂的培训费用不断增加。在培训奖励上,工厂修订完善了《职工大发体育投注管理办法》、《职工奖学金发放管理办法》等文件,对参加培训的员工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对经培训取得相应成绩的员工按等级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励,对通过自学后参加技能鉴定考试合格的员工按等级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学金。在使用上,工厂出台了《工人技师评聘及管理办法》、《关键、重要技术工人岗位津贴暂行办法》等,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并被工厂聘用的技师、高级技师分别给予每月400元和600元的岗位津贴;持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关键、重要岗位员工给予每月300或200元不等的津贴。
   第二,提供良好培训条件。在基础设施上,工厂投入几十万元,购置了14台焊机;设立了3个焊接实训室、1个天车模拟实训室和多个电工实训室;根据实际情况,在全厂相关车间设立实作培训点;配备了14间共700多平米的教室,为员工提供理论学习的场所。在师资力量上,按照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工厂特别聘请了100多个由工程技术人员、工人技师和高级技师,组成兼职辅导老师队伍,使员工培训从师资上得到保证。
第三,探索多样培训模式。一是内外结合,工厂按计划每年自己组织一定内容、级别的培训,同时,选送人员参加南车集团组织的脱产培训。二是上下结合,在组织工厂级别的以等级技能培训为主的培训的同时,基层单位根据实际需要,还组织岗位适应性培训和专题性技术培训。三是名师带徒,每年组织技师与员工签订师徒合同,由一名技师带一名员工,通过技师的指导,使员工在技能上上一个等级。
   完善的培训激励,较好地调动了员工的学习热情。工厂每年有1000多人报名参加培训,并先后选送了九大类74名高技能人才参加了集团公司的培训。系统的培训带来了显著的成效。到2006年底,工厂已经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有38人,有技师资格证书的232人,有高级工资格证书的1826人,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的比例达到42.8%。技术工人全员持证率达74.7%.
三、以各类比赛为载体,拓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技能比赛活动是促使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工厂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寻找新的激励方式,丰富竞赛内涵,创新竞赛形式,促进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涌现。
   一是以赛代考,促进岗位练兵。工厂每两年组织一次规模较大的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引导和激励员工岗位成才。近年来,工厂积极探索“以赛代考”的培养方式,把技能大赛与员工取证挂起钩来,改变过去员工取证需进行专门考试的做法,规定员工只要在技能大赛中达到合格成绩,就可取得相应等级的证书。近几年中,工厂先后组织了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有30多个工种、2500多人次参加。期间,工厂投入了上百万元用于职工岗位技能大赛的奖励,仅2005年,工厂用于技能竞赛奖励的费用就达30多万元。以赛代考的实行,大大调动了员工参与技能比赛的积极性,全厂上下形成了“全员练兵、层层比武、逐级选拔”的竞赛局面。
   二是加强选拔,促进水平提升。我们没有仅仅停留在厂内的技能大赛上。我们体会,要选拔出真正高技能的人才,还必须把员工放到更高层面的舞台上去锻炼,让他们通过与高手“过招”,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这几年,工厂从厂内竞赛中选拔出一批批优秀选手参加了省、市和集团公司及国家组织的技能大赛。2003年,有1名员工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CO2气体保护焊第六名,有2名员工获“优秀选手”称号;2004年,有3名员工在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中分获工具钳工银奖、制图员银奖和车工铜奖;2005年,有2名员工在国资委组织的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中获电焊工铜奖、维修电工银奖。为提高员工参加高级别竞赛、提升自身水准的积极性,工厂加大了对在外参选获奖员工的奖励力度,2005年,有一位员工获得了2万多元的竞赛奖金。2006年,通过层层选拔28人参加常州市第八届职业技能竞赛,获得车工第一至第 六名,钳工第一至四名和第六、七名,加工中心操作工第一、二名、数控车床工第一名的好成绩;2人在江苏省数控操作比赛中获加工中心组第二、三名,并破格晋升高级技师;1人获全国职工技能竞赛车工组第12名。现在,“向更高的标准看齐、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已经成为工厂高技能人才所追求的新目标。
   三是创新形式,促进能力增强。在组织技能大赛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丰富竞赛内涵、创新竞赛形式来促进高技能人才个体能力的全面增强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主体,广泛开展以搞革新、攻关键为主题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让广大高技能人才从“搞革新、攻关键、创效益、带徒弟、提合建”等十个方面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四项不同类型的内容进行立项实施,开展竞赛;同时,通过定期检查和分级管理来进行项目跟踪,对实施结果从先进性、经济性、可行性等方面加以评比,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近年来,工厂每年都有200多名高技能人才参加立项竞赛,他们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解决生产关键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也得到大大增强。
四、以强化激励为抓手,提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环境保障
如何更好地完善激励机制,用好激励机制,工厂近年来更多地从营建一个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着手,来强化激励手段,扩大激励效应,提供根本保障。
    一是物质与精神并重,提供尊重环境。近年来,工厂注重给予高技能员工一定的物质激励,出台了提高工资、实行津贴及组织疗养休假等方面的政策,如实行技师、高级技师和首席员工的月度岗位津贴,分别为每月400、600和800元;2005年底,对高级技师和首席员工分别给予1万元和1万8千元的一次性奖励;2006年对技师、高级技师、首席员工购买补充养老保险5000、8000、10000元。近年来,每年组织高技能人才业余疗养和外出疗养。与此同时,工厂还注重对高技能人才的精神鼓励,不仅通过媒体开辟专题、专栏宣传高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还总结推广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先进操作法,今年,我们还以员工个人的名字来命名操作法。最近几年,我们每年都总结10多个操作法,先后有8项入选南车集团先进操作法汇编,有2项入选常州市“职工十大操作(服务)品牌”。
   二是奖励与考核并重,提供晋升通道。在对高技能人才提供物质待遇,进行精神鼓励的同时,工厂还采取奖励与考核并重的办法,提供了从高级工到技师,到高级技师,再到首席员工的晋升通道。一方面,每年提高人才培养的比例,保证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另一方面,按照“以工作业绩为主导、以提高人才总量为目标,技能等级能上能下”的原则,强化考核,对被聘用的技师和高级技师进行任期期满的考试和评审,对不合格者进行解聘,今年,有1名高级技师和2名技师由于考核不合格,分别被低聘和解聘。严格的考核,确保了员工中具有真才实学并做出优秀业绩的人才得到顺利晋升。
   三是使用与培养并重,提供事业平台。对高技能人才,工厂本着“不仅要使用,更要培养”的原则,提供给他们不同的事业平台。在使用上,不仅鼓励他们敬业爱岗,作出贡献,更经常组织他们针对生产工作实际,开展专题立项活动,解决技术难题,攻克生产关键,给他们搭建岗位建功平台。在培养上,经常组织他们在全厂甚至到外单位进行技术交流、操作表演和技术培训活动,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如组织女子焊接队与邓建军科研组结对子,组织女子天车工队赴相关企业帮助技能培训;组织他们到技术先进的企业甚至国外大公司考察、学习、培训,搭建素质提升平台,工厂先后选派19名高技能人才赴欧洲大公司考察学习。

  以上是我们工厂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些初步做法。随着我们工厂与美国GE公司合作和技术引进步伐的加快,工厂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将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以高技能人才的品牌打造工厂品牌,谋求工厂持续稳定发展的优势。